2)第3章 家国之难_大明:我从现代运物资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意,后来确立关系,女方愿意借钱,替他还债,但条件是入赘。

  他不想母亲劳累,也不想离开梅丽,就做通母亲工作,去领了证。

  婚后前两年倒也其乐融融,只是后来不再腻乎,也开始为琐事拌嘴。

  等到梅丽去基层挂职,两人就有些疏远,说几句话都缺乏耐心,还总是找些由头责怪他,一会嫌弃赵知来挣钱少,一会又嫌弃他工作不好,要他去考公务员。

  为了家庭和谐,赵知来只能妥协,答应参加考试。

  但梅丽又弄出幺蛾子,埋怨他看书划水,速度太慢,让他辞职备考。

  赵知来没有同意,想和梅丽讲道理,可讲几次就要挨骂几次,裂痕越来越大。

  后来一件事成了婚姻破灭的导火索。

  那是一个周末,赵知来家亲戚带着小孩过来借住,赵母平时礼节很多,就让他客气一些,说小孩第一次上门,要包红包。

  而梅丽刚好在家,赵知来就把事情告诉她,让她去包。

  只是梅丽说什么都不干,没有办法,赵知来只好请亲戚吃餐饭,走的时候买些礼物。

  梅丽回到家就大发雷霆,乱砸一气,说他亲戚来了,打扰不说,还又吃又拿,怎么不见对她家亲戚那样好。

  赵知来解释不通,又不想和她吵架,就出去躲躲清静。

  这一下子算是捅了马蜂窝,梅丽发泄不出怒火,直接给赵母打去电话,破口大骂,还让她赶紧还钱,气得赵母病倒在床。

  从姐姐那得知情况后,赵知来再也忍不下去,你骂他多少次都行,但不能不尊重他母亲。

  回去质问她,两人就吵了起来,吵着吵着,谁都不肯让步,一冲动离了婚。

  想到这里,赵知来不胜唏嘘,不清楚为何走到那一步,只是事到如今,想得再多也没用,只能徒增烦恼。

  接着继续和二虎开聊,聊着聊着,赵知来终于知晓所处的位置,真到了明朝。

  对于明朝,他素来抱有莫大的敬意,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,那是何等气节。

  与之相比,几百年后去割地赔款,算是打断了民族脊梁,既然有机会走一遭,总要改变一些东西。

  如今是崇祯九年,清军第三次入关劫掠,沿着京城划了一圈,一共攻克十二座城池,打了五十六场胜仗。

  八月,破安州城,房壮丽与知州崔维嵂殉难。

  九月,俘虏人畜十七万九千八百离去。

  在杀进安州之前,清军曾兵临高阳城下,孙承宗率众固守城池才得以保全。

  只是等到崇祯十一年,清军还是攻破了高阳,孙家四十余口遇难,孙承宗自缢而死,可谓是满门忠烈。

  后世有人说,要想固守大明江山,唯一人可胜任,那就是孙承宗。

  对历史英雄人物,赵知来不想妄加评论,但朝代更迭不能只看某一方面,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因素都会施加影响,而根本原因是土地与人口,两者矛盾已日益尖锐,无法调节。

  明朝末年,连年天灾不断,民众食不果腹,甚至有母烹其女者。

  天下流民四起,反叛作乱,就不足为奇,清军则伺机窃取了天下。

  历史存在局限性,历史中的人物不可能扭转历史。

  但不可否认,孙承宗是明末伟大的战略家,拥有改变局势的能力,如果想在乱世有所作为,必须借势,那孙承宗就是理想的对象。

  现在是九月末,高阳就在安州隔壁,离清军破城还有两年,还有时间,开始准备,为时不晚。

  想到孙承宗,就会想起卢象升,同样在那一年,他将战死疆场。

  明军骁勇善战的统帅愈来愈少,局势越发艰难,但赵知来还是有不少书生意气,每每读到那段历史,总会勾起他的家国情怀,总想让这片土地恢复宁静,不再饿殍遍野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b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