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八十六章 赏功罚过_青云记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四卷风雨江南第八十六章赏功罚过

  究竟是功是过,朝堂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。

  大朝会上,以大学士杨自和为首,副都御使黄立功、吏部侍郎秋连及其余大小官吏,认为郑慈虽然有过,但后期表现可圈可点,过不掩功,应予褒奖;而以都察院都御史罗宣、兵部尚书王元等人为首的一些大臣,则持相反的观点,认为虽然后期郑慈略有微功,但由于先前工作的疏漏,导致东南水患遗祸千里,百姓流徙,即便后来有功,但远远无法同其造成的危害相比,因此,这些人对郑慈的处理意见是,要罚。

  而除此之外的一些人,包括内阁大学士李东路、范宣、于连,礼部、户部等几位尚书侍郎和五军都督府的都督,列位勋戚外臣等在内,则叉着手在旁边观望,貌似是组成了中立派,但谁也不知道每个人心底里究竟打着什么主意。

  原本只是一个官吏的寻常升降,竟然牵扯得朝堂上壁垒分明地出现了两种意见,开始时还有些就事论事的辩驳,到后期便开始了言语混杂,甚至互相斥骂等粗鲁不堪的行为,形势大有愈演愈烈的兆头。

  看着朝堂上两方人马吵嚷不休,坐在龙椅上的启元帝不由得皱了皱眉。原本寻常的一件事情,走走程序就完了,但谁也没有想到,竟然挑起了这么一股浪潮来。启元帝下意识地就没有立即作出定论,而是在旁边一边听着众位臣子的言论,一边在心里缓慢地梳理着一些东西。

  关于郑慈的赏罚,原本并不值得这么大动干戈。虽然这一系列的功过名单上,郑慈的官职非常靠前,但与他同级甚至比他高的人也有好几位。两位皇子就暂且不说,另一位已故的汉南都指挥使骆天,便没有丝毫异议地被加封为忠勇侯,两个儿子也顺理成章地被提拔了上去,虽然这个忠勇侯不过是骆天死后追封的,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,但至少是朝廷对功臣表明的一种态度。类似的还有安陵右卫指挥使黄信,襄州卫指挥使杜天林,都受到了朝廷相应的封赏。

  然而到了郑慈这里,事情却忽然间变得不那么顺畅了。最开始的时候,这件事并没有引起这么多朝臣的争论,杨自和、黄立功、罗宣、王元等人,并不是最先站出来的人。最先提出来的人是吏部侍郎秋连,而站出来反对的,则是都察院的御史毛襄。两个人都是列了一番大道理,分说郑慈在东南上任以来,在水患前后和叛乱始终的功过,大体上的脉络都是相同的,但在细微处,用词却截然不同,说的事件也各有取舍。当下各执己见,争辩起来。

  随后,不断有朝臣出班附议,或者站在秋连一边,或者站在毛襄一边。有意思的是,到中间的时候,都察院副都御史黄立功出班,却没有力挺同在一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b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